
文/ 中华PP电子学院 艺术学院 王露
內容摘要:面臨環境因素、勞動力成本和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等原因的困擾,英國紡織服裝業從“英國制造”逐漸轉變爲“英國創造”。本文通過在英國作爲訪問學者的感受,通過三人三事微觀透視英國紡織服裝業的從英國制造到英國創造的轉型之路。在創新理念的傳承和指引下英國的紡織服裝業如何注重人文的傳承、本土創意設計師的培育、科研與教育領域的創新,使英國紡織服裝業從制造型轉變爲創新型。
關鍵詞:創意;轉型;傳承;創新人才
一、中國制造還是英國制造?
同样款式,同样品牌的服装是Made in the UK的售价高照旧Made in China 的售价高呢?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是无需质疑的问题,而围绕这个问题在威尔士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就发生了猛烈的争论。这个研讨会是由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智能化服装研究中心主办的,主题是英国的智能化服装产物的研发和制造。会上,某一英国高科技功效性服装的产物经理坦言“Made in China”是降低制造成本的保证,而“Made in the UK”却可以提高售价。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研讨者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什么“Made in the UK”就可以提高售价?英国已经险些没有纺织服装的制造业,何来大规模先进的生产设备、何来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如何保证批量产物的制造水平?提高价钱的理由是什么”?以“中国制造”目前的优势,我的质疑似乎是有理有据,这样的质疑也源于英国的制造业衰退“has gone”!英国纺织服装制造业的衰退是由于情况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等原因所致,这也造就了英国纺织服装业的转型。而“中国制造”的优势能保持多久,面临势在必行的转型挑战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由于十多年前曾經在英學習服裝設計,在教學和研究上一直和英國的設計師、學者保持著不間斷的溝通,作爲訪問學者再一次回到英國事情,對這十年英國紡織服裝業的轉變卻依然感受深刻,取代了大規模制造業的創意産業就似乎一個無處不在的隱形産業,它對英國的産業轉型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二、 三人三事
——微觀透視英國紡織服裝業創意轉型之路
1.人文傳承的博物館
西威爾士曾經是英國毛紡織業的重鎮,紡羊毛是百余年來人們的主要謀生方式。如今在這美麗的鄉村美景裏很難以想象當時紡織機轟鳴,络绎不绝的河邊蒸汽機在給車間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的熱鬧場景。藝術設計評論家莎莉和她的雕塑家先生就住在美麗的西威爾士。在國家創意産業專項經費投入的支持下,莎利花費兩年的時間將廢棄的老紡織廠進行革新,重建了一所威爾士國立羊毛紡織博物館。在經過精心設計的廠房裏,可以生動地感受到工業革命以來威爾士羊毛紡織業的發展曆程。在生産工序的後整理車間裏,具有上百年曆史的設備依然沿用傳統手段進行羊毛織物的後整理工藝,而高科技的恒溫恒濕數字模擬系統則作爲保持這些“老爺車”正常運行的技術保障默默事情著。莎莉還專門邀請威爾士的手工藝術家在博物館進行考察,用新穎的手工形式展現羊毛紡織的每一個生産步驟。走進博物館專門的車間能夠聽到紡織機運轉的轟鳴聲,看到紡織機生産威爾士傳統羊毛毯的過程。而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則讓每一位參觀者感受到了英國紡織工業曾經的輝煌和融入于點滴間的曆史傳承。博物館還定期舉辦針對兒童的手工事情坊,讓下一代了解威爾士羊毛工業的曆史。

▲英式鄉村美景裏威爾士羊毛紡織博物館

▲織機轟鳴的老車間

▲威爾士國立羊毛紡織博物館館長莎莉在介紹羊毛毯的傳統使用要领
2.孕育創意的“港灣”—協會畫廊
就在威尔士的首府卡迪夫著名的卡迪夫湾中心,欧洲著名的大剧院旁,一个由旧时的航运库房加上现代气势派头的延伸部门配合组成的Craft in the Bay画廊,寓意为港湾里的画廊。展览、教学、交流另有好喝的咖啡是这个画廊最吸引人的地方。我的威尔士房东Sue的设计作品就展示在画廊里。Sue的身份多重,艺术学院的时装史老师,手工艺人,威尔士手工艺设计协会活跃的会员。初次造访Craft in the Bay画廊就是和Sue一起。Sue仔细介绍了这个美丽港湾中的画廊与威尔士手工艺设计协会的关系,画廊就是协会的窗口,由会员们自己组织经营。会员中有专职设计师、艺术学院教师、手工艺人,纺织手工艺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类别。画廊一楼展厅定期举办会员们的作品展,二楼由会员们们开设的手事情坊给喜好者与孩子们一个学习和交流场所。展出作品不仅对外出售,也是给会员们缔造商机的窗口,会员们把画廊经营得有声有色,盈余主要用于对外交流及展览支出。威尔士手工艺设计协会的画廊起到的展示、交流、经营的多种功效,简直让人觉得像一个带给手工艺师的温暖而有力的港湾。

▲卡迪夫湾的Craft in the Bay画廊

▲畫廊內部—藝術家作品展示和銷售的平台

▲靈感來自威爾士海岸化石的刺繡作品(蘇·史密斯)
3.創新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高校
亞麻紡織是愛爾蘭的傳統工業,溫和的海洋氣候孕育了愛爾蘭多姿多彩的文化,亞麻紡織品也聞名世界。我的導師Jane來自愛爾蘭,卻在英格蘭任了泰半輩子的設計教師。她創建了全歐洲首個功效性運動裝設計研究生課程,培養了多名歐洲著名運動裝品牌的設計師,因此獲得了著名的英國設計教育創新獎。Jane所負責的英國國家級科研課題是老齡功效性服裝的設計研究,這個前瞻性的設計研究課題涵蓋了對老年人行爲習慣、消費心理需求的研究;智能化數碼技術在功效性服裝上的應用以及老齡設計研究及要领的探索。無論走到倫敦還是巴黎,Jane依然愛向人們提及自己是個愛爾蘭人。在Jane的設計理念裏,內在的舒適感受和外在的美觀同樣重要。她的服裝品牌專門爲熱愛自然和運動的中老年人設計美麗、舒適的休閑服裝,選用的正是産自愛爾蘭的面料。作爲英國創意設計教育的一員,Jane和许多同仁一起探索著英國創意發展之路,爲英國培育著創新人才。

▲Jane爲老年人設計的戶外休閑服裝帶著濃郁的愛爾蘭風格
三、創新理念引領紡織大國的轉型之路
1589年英国发现家威廉李发现的第一台纺织机就降生在诺丁汉,其发现的基本原理沿用至今。18世纪起源于英格兰中部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强国,也导致了整个西方的社会科学方面的急剧进步。进入21世纪,英国又成为最早提出“创意工业”并以此为理论进行文化工业生长战略计划的国家。当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指出:“从不列颠制造(Made)转向不列颠创意(Created)再转向不列颠设计(Designed) ,下一个目标是不列颠缔造(Invented)。”意在通过“不列颠缔造”来改变英国经济增长衰退的现状。这也一语道破了英国近些年在行业转型偏向上的探索。从十八世纪的以“机械生产”取代“手工劳作”的工业革命到以二十一世纪的“缔造”取代“制造”的创意工业转型,创新理念一直引领着英国成为制造强国,又转变为创新强国。
經曆了工業化社會,戰後社會,消費型社會,網絡化社會的發展英國及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設計型社會。曾經在環境、社會、商業構架之內的設計開始有了更廣泛的範圍和機遇。面臨能源的緊缺、環境和資源的破壞,人口老齡化等全球關注的重點問題,用設計思維解決問題,設計推動社會發展成爲可能。在設計創新和人才培養上,英國設計委員會提出的以設計爲引導將社會學,市場經濟學,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進行學科交织融合的模式爲英國成爲創新強國提供了保障。
结 语
英國紡織服裝業的轉型之路從制造到創造其觀念的轉變有創新技術與理論的研究的支持,有創新設計人才培養的支撐;逐步走出了發展的瓶頸。特別是在戰略上注重推動全民的文化遺産傳承;注重打造本土設計師、手工藝師;注重高附加值産品的設計開發,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和破壞。反觀我國的服裝紡織行業在達到人口密集型的制造業頂峰之後,面臨著諸多問題與瓶頸還在轉型之路中探索。沒有創新,沒有能夠輸送創新血液的未來設計師,我們將依然是世界的加工廠,在利潤鏈中只能獲取最单薄的那部门,並時常由于各種經濟和政治環境的制約而受到威脅。因此,創新是中國紡織服裝業從制造向創造轉型的焦点動力。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還要靠行業的調整、創新人才的培育、全民的人文傳承所推動。而其中創新人才的培養也一定成爲這一轉型的關鍵。
參考文獻:
http://www.designcouncil.org.uk/our-work/Insight/Policy/Recent-policy-work/Budget-2011
王露:“服裝設計創新須重視人才培養”,《中國紡織報》2011,9,19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UK Design Council November 2010
Design Management Kathryn Best Ava Publishing SA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