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PP电子學院藝術學院近期乐成舉辦了首屆影像周活動:七月影像周/現在?出發。影像周脫胎于學院教務處對實踐周的要求,爲貫徹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精神,紮實推進學生實踐能力,加強各藝術設計院校之間交流,王露院長與李鎮副院長精心策劃,基礎、實踐、服裝、環境、視傳各教研室積極組織,乐成舉辦首屆影像周。
藝術學院實踐教研室主任陳铮爲本次活動撰寫前言:
借用狄更斯最常被引用的小說開篇——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作爲這次影像展的開篇話。每一代人(generation)都認爲自己處在一個最特殊的時期,“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有太多的疑惑和傾訴,我們希望有知音和交流,影像作爲一種直接的表達方式無疑給予我們記錄和創作的最強動力。這次活動我們邀請了今年五所藝術院校15部畢業作品,來呈現現在的最年輕的創造者們的想法,這些作品是他們學習的结果,同樣也是他們邁向更遠未來的開始。
4天的展映活動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以及中華PP电子學院藝術學院5所院校15部本科及研究生畢業作品,同時也邀請到5位嘉賓,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李知遙博士,中央民族大學的張次禹老師、李光老師,北航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張晨老師,知名新媒體藝術家田曉磊先生。現場嘉賓與創作者,和女院藝術學院2014級服裝、環境、視傳等三個專業學生配合現場觀影、討論和交流,獲得了良好效果,嘉賓與作者們感受到女院學生的熱情,同學們也面對面的了解當下創作者們事情的特點、關注點的傾向、專業發展的趨勢,爲她們今後的學習和創作打開了不少新的視角。
參展影片(按排片順序):
《认识》 辛鑫 中央民族大学
《老伴》 蔡慧敏 中央民族大学
《第一个冬天》 刘珂 中央民族大学
《对话》 宋鑫 中华PP电子学院
《忽如》 刘清扬 中央美术学院
《基因糖》 卢杉 中央美术学院
《A dream like a dream》 谷宇航 中央美术学院
《孽?槃》 谢天 北京影戏学院
《虫洞》 薛帅兵 中央美术学院
《射日》 蒲英杰 梁如意 北京服装学院
《昨日之岛》 于子洋 北京影戏学院
《局内人》 王宇韬 中央美术学院
《陈老汉》张海东 中央美术学院
《最后的乡村》石印 北京影戏学院
《绳技》刘高翔 中央美术学院
活動嘉賓(按到場順序):
李知遙,現爲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博士生,事情生活在北京,代表作品《故土滾進北京城》。
張次禹,現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專業。代表作品《灰燼》、《紅棉襖》(美術)、《紙紮?木房》、《狀態》、《生命的故事》、《梨》、《梯瑪》、《長河》,《梨》入選丹麥哥本哈根國際電影節新銳導演並榮獲中國獨立電影節競賽新作等多個獎項。
田曉磊,知名新媒体艺术家,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首届“ 王式廓奖——今日中国今世青年艺术家大奖获得者。曾荣获2016年上海青年艺术展览会一等奖;2014年入围丹麦奥登塞国际影戏节短片提名及第30届柏林国际短片影戏节提名;2011年获得“梦从东方起-哈雷戴维森中国今世艺术臻品大赛三等奖 ”及入围“ 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 ”等。代表作《诗歌》、《缔造》、《无限》、《欢喜颂》、《关系》等。
李光,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北京影戏学院新媒体艺术博士生,艺术家、摄影师及影像设计师。曾加入许多大型影视、戏剧项目,如影戏《惊天动地》、《孔子》的看法设计及舞台剧《Gongfu Panda》的数字影像设计等。现从事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事情,作品曾加入“亚洲精神2012”中韩艺术交流展、2012“自律与思辨”第三届北京影戏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2013“真实的忙乱”李光&任航摄影展、2013“未来主义”AudiCity艺术展、2015“艺术北京”、2016“艺术南京”等展览。
張晨,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博士,主要研究偏向爲中外美術比較、視覺文化理論研究、外國美術史、當代影像藝術與理論等,出书譯著七種,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現爲北航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
放映現場嘉賓、主持人,創作者們與現場學生觀衆討論的精選言論:
/ 嘉宾与主持 /
李鎮:同學們在觀影時注意敘事結構中線性與非線性的關系,還有就是真實與虛幻的關系以及偶然與一定的關系。另外一個我判斷影像的標准就是層次的豐富性,即詩無達诂。對當今的中國電影,抛開商業大片的紛擾,多關注一些紀錄片、實驗片,開拓自己的視野。從本次影展幾部片中看到,盡管電影是從作者個人出發,但作者會把主題上升到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上,讓觀衆更容易接受,從小我上升到大我,讓更多人産生的共鳴。
陳铮:影像是一種直接的藝術表達方式,也是創作者自我陳述的結果,無論是實驗還是記錄,在理解這些作品之前,需要多看多學習。差异類型的作品在差异的環境中感受也纷歧樣。邀請創作者在放映現場的好處是,面對作者時,觀衆會有更多好奇的地方。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與生活到底有哪些具體的聯系,對這些進行思考,而現場可以直接與創作者進行互動。
李知遙:當我們在觀看影像時遇到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物品、場景或者事件會帶來對影像作品的差异感受,試著從這一方面去理解一些作品的“看不懂”。我現在觀看影像作品時,試圖從微小的細節去想象創作者創作時的狀態和心態。
張次禹:女院影片《對話》作爲紀錄片,以“女性歧視”爲題材,但影片結尾字幕受到香港電影太大影響,這是一個嚴肅的題材,影片內容引人深思,但結尾的彩蛋卻揭示了這部紀錄片是“演”出來的。
民族大學學生在創作這些影片時(《人士》《老伴》《第一個冬天》)投入了極大的精力,這些作品最終成型的優良表現既得益與他們從一年級就開始的各種課程訓練,題材也來自于他們的生活反複推敲。在我的課程中曾經用7天的時間去講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鄉愁》,去觀察影片當中的各種細節。
高文謙:數碼媒體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專業,《局內人》作者王宇韬自己更正注重編劇偏向,創造的內核是企圖探討人與人在被揭去金錢、權利這些外衣之後在相對極端的環境人內心的想法袒露出來之後所展示出來人性的脆弱和陰暗。
數字的時代傳達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它是雙向的,作者與觀衆的互動,觀衆也成爲了創作的一部门,受衆對作品的理解也成爲作品自己的一部门。
田曉磊:電影《忽如》自己像一首詩歌,很個人情緒化。就像做夢一樣,作者把夢描述出來,但觀衆看到的是纷歧樣的東西,每個人看到的東西和感受都是纷歧樣的,這也是最有意思的。電影的表現形式许多元,傳統、繪畫、動畫和一些很符號化的鏡頭的結合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個挺私密化的電影。
影片是一個不要敘事性的電影,那就應該有很特別的點來刺激觀衆、吸引觀衆。選用纷歧樣的表達形式(說話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創作並不是意見很隨性的事情,而是需要精心策劃的事情。每一種創作方式都有特定的觀衆,感動人的點也纷歧樣。
李光:如何去看實驗電影?關于影像的特寫要领。《昨日之島》這部影片完全靠視覺和聲音帶給我們一些感受,這是電影最本質的東西。實驗電影在好的一方面是開放性的,讓你去從中獲的一些感受。導演有時無意間的行爲都能透露出導演對某些事情的判斷(鏡頭等等)。海、岩石等元素在電影中的運用。電影中善于天性流露。
陳楊:影像作爲一種視覺符號,爲我們探究情感、啓發思路、解決問題、創新的設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次影像周于我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向這些創作者表達真誠的敬意。
張晨:張海東的《陳老漢》與石印的《最後的村莊》分別指向兩種創作偏向,前者以紀錄片的手法,觸及敏感的社會現實,引發實際的問題揭露與直接反思,同時不乏影像語言的美學嘗試;後者則將作者的主題與觀念,將個人的漂泊與無助,壓縮入一系列超現實的意象與細節,蕴藉地訴說著普遍的情緒;而劉高翔的《繩技》則極具中國特色,這種特色不僅來源于對中國傳統圖像的處理,更在故事的講述中,大膽探索東方的志怪題材與空間關系。
/ 创作者 /
宋鑫:我的觀點都在影片裏。
于子洋:從過來人的角度,希望各人在學生時期多做些想做的創作,畢業之後有相當一段時間還是要爲生計奔忙,沒有辦法像在學校中純粹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昨日之島》只用了7天完成所有的拍攝、剪輯和調色,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和同學一同完成,過程印象深刻。
蒲英傑:《射日》是一部跨界的相助,我自己專業是公共藝術,卻和在四川美術學院國畫專業的梁如意一起配合完成了這部木偶逐格動畫,這部作品的故事、手法和木偶的手法有不少傳統的因素在裏面。
薛帥兵:《蟲洞》這部作品是一個設計的排挤世界,由“天堂”、“人間”、“地獄”三個部门共19個小場景構成,每個場景的靈感都來自我們日常的生活狀態。三個部门通過上下的靈魂進行聯系,形成了一個循環體。我想表達生命就是一種周而複始的循環過程。形象得益于過去遊戲紅白機時代的影像特點。
盧杉:《基因糖》影片講述了一個反烏托邦的狀態,又用一個很“東方”的方式結尾影片。影像並纷歧定要實際去拍攝,许多東西在互聯網或別的地方已經存在,只需要自己去發現、尋找,這是一個圖片泛濫的時代,我們都在去影像化的生活。作者眼中的藝術史是從藝術史的“當時”的去看,而不是從“現在”去看,所以做出來的影片更像是當下科技的現制品而不是影像的現制品。
劉清揚:電影是自己心情的總結和表達。這部電影是自己寫了一段散文配上了影像,特別像自己的大學曆程。電影的女主角在成長的路上想要的都是一些很美好的東西,但遇到了许多情欲的東西,想要的東西變質了。整個片子偏消極,但是通過著這種消極的方式堅定自己的內心,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心。
謝天:《孽?槃》爲實驗片。用影像表達自己內心的觀念與感受。片名解析:罪孽的涅槃。罪孽之臣的蘋果有一個“金絮其外,敗絮其中”的意思,將它和“孽?槃”進行了一個質化,與片尾先導者手中的蘋果呼應,有一個禁果的隱喻。整個片子的主題引用尼采的“超人哲學”理論,不是一個絕對靜止的狀態,是一個相對運動的狀態,不斷逾越自我,一直進行著變化的一個狀態。電影帶給纷歧樣階層的人纷歧樣的想法和見解。
王華菁:石印《最後的村莊》拍攝于日本的北海道,用平靜的影像和舒緩的節奏,表達了自然與生命的微妙關系,许多人與自然的聯系,一個鏡頭長時間拍攝,是在表達一些細膩的變化。有一個實驗的身分在裏面。因爲是美術專業,所以鏡頭、色彩的掌握很纷歧樣。起初影片是有聲音的,後來在導師的意見下,消除了幾乎所有的聲音,希望能使觀衆專注于影像。
劉高翔:今天放映的兩部影片,《搭車》是大學本科的畢業作品,人物形象完全來自于我的同學,包罗人物的造型細節、動作特征,很是的真實。整個影片將大學四年所學全都濃縮在了一起。研究生畢業作品《繩技》取材于《三十三劍客圖》,是我的一個小小野心,希望能夠做成更弘大的電影,現在是一個完成三分之二的demo影片,但基本包罗了我想表達的內容。將中國繪畫性敘事空間和蒙太奇敘事空間進行結合,希望構建出一種“亦真亦假,亦虛亦實”的動畫“世界”,並找到一種相對獨立的,源自真情實感的動畫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