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女院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女院 > 正文

【中國婦女報】跨界·對話·包容·新生:性別社會學的現實關切與未來面向

發布時間:2022-07-19

近日,2022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之“性別社會學的時代任務與挑戰”論壇線上召開。論壇分爲“曆史社會學視角下的性別議題”“數字社會中的性別議題”“親密關系中的性別議題”“親職、家庭與社會”“性別與勞動”“困境婦女與婦女事情”六個單元展開。本次論壇通過專題式研討和跨界交流的努力,在不斷推動性別社會學自身研究發展的同時,與主流社會學界展開越发密切和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王津捷

近日,202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之“性别社会学的时代任务与挑战”论坛线上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妇女/性别社会学专委会、中华PP电子学院(全国妇联幹部培訓学院)社会事情学院主办。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爱丽研究员和中华PP电子学院副院长周应江教授划分发表致辞,高度肯定聚会会议举办的价值与意义。论坛分为“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议题”“数字社会中的性别议题”“亲密关系中的性别议题”“亲职、家庭与社会”“性别与劳动”“困境妇女与妇女事情”六个单元展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加入了此次研讨。

女性解放與發展的曆史鏡像與未來維度

百余年來的中國婦女形象和社會职位發生了排山倒海的重要變化。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高翔宇和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嶽穎分別從民國女性健美風潮和民國《婦人畫報》中的“女性嫌惡症”兩個面向對民國時期“摩登”女性的審美體驗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楊可引入“阈限”看法重新思考其有關自我與家族的關系敘事,理解處于現代化變遷進程之中間狀態的“自梳女”。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淩鵬通過引入“意義世界”的看法與視角,對費孝通《繭》這一小說中人物的意義世界進行了細致分析,展示了費孝通所理解的中國人由傳統走向現代之可能性的複雜面向。南京師範大學金陵PP电子學院教授金一虹在研究中國女性參與工業化進程的曆史研究中發現:在1958年與20世紀70年代兩個時間節點,女性大規模地進入工業生産領域,工業戰線的女性以PP电子專業隊的組織形式實現跨界發展。

在数字社会迅猛生长的今天,性别议题又泛起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与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分析了数字经济下县域女性的多元生长的可能性。中华PP电子学院社会事情学院讲师周旅军基于文化堕距视角的算规则制路径,探讨了人工智能中的性别不平等治理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聞与流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在对“媒介”进行了扩展界说后,认为媒介充实与社会性别化人群进行了有效融合,性别化的身体、话语、符号和围绕其展开的诸多基础设施都是媒介化的表征。中华PP电子学院社会事情学院讲师刘梦阳对影视剧评中性别话语冲突发生的非线性历程进行了反思。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桐雨以硅谷软件开发事情为例,发现男性气质不是一个静态结构,而是一个争夺角力的历程,并提出经典的劳动游戏理论在最前沿的科技劳动中仍然具有强解释力。

個體化時代的“自我”與“聯結”

現代社會的發展在推動親密關系進入“個體化”時代的同時,也仍然面臨著諸多緊張與調適。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和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副教授丁瑜分別通過各自開展的大規模問卷調研,分析了當代青年人的生育觀、婚戀觀以及背後的社會因素,並分享了一系列有趣的研究發現。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計迎春關注了當前中國的性別意識形態現狀和家庭制度變遷的實踐動態,並提出了中國社會傳統-現代雜糅的現代性特征。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春泥以量化要领研究了性騷擾經曆及其對女性私人生活的影響,並特別強調家庭關系中的性騷擾對女性的性生活和婚姻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助理研究員于志強分析了多数会“空巢青年”中存在的“獨而不孤、親而不近”的親密關系現象。

親職、育兒與家庭關系也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轉變與特征。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王向賢通過對中國古代儒家父職“慈與嚴”的文本溯源,爲當代父職的形塑提供參考。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裴谕新分享了大灣區創業女性如何兼顧企業家身份與母親身份新型母職實踐方式。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蘇熠慧分析了以蒙台梭利爲代表的西方育兒知識在中國本土化的實踐過程與階層沖突。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教授李潔研究了産育期婦女差异階段的社會需求,提出搭建産育期婦女和家庭積極參與的“社區支持動力循環系統”。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劉潔總結出“以禮致甯”“以權爭位”與“以利謀和”三種差异形態的婆媳關系類型,並指出兒媳作爲陌生人的身份、娘家對家庭網絡的介入以及傳統女性氣質和個體化訴求之間的沖突是推動上述關系類型背後的動力機制。

女性勞動權益與發展战略

性別和勞動是緊密交織的兩大社會主題,二者的相互關系制約著社會生活的基本邏輯。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肖索未通過對北京家政市場的調查,探討了非正規就業的勞動力市場控制及其性別機制。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梁萌提出了我國家政工職業身份建構的三類組織化實踐路徑,分別爲企業組織路徑、公益組織路徑和群團組織路徑。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沈洋基于對上海某連鎖餐館曆時數年的田野調查,探析了餐飲界臨時工性別化的時間選擇以及邊緣型男性氣質的表現,並進一步回應了服務業勞動體制如何運作與維持以及社會不平等如何維系和強化的問題。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慧認爲三孩政策將加大企業生育成本負擔,提出了切實減輕企業生育成本的可操作性建議。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副教授王修曉使用CGSS2015的數據,考察事情單位的組織特征與人們性別意識之間的關系,豐富了性別研究的單位組織分析視角。

關愛和支持困境婦女是婦女社會事情的重要內容。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廣懷立足于婦女脫貧與配合富足的大配景,以“芙蓉花開”項目爲例,介紹了鄉村公益價值的相助生産模式,提倡農村困難女性的助人自助。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講師劉焱通過某社工機構的藝術展演活動,對基層流動女性的社會事情倡導實踐進行了探索性研究。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副教授陳偉傑在政黨治理視角下,討論了婦聯如何將國家內部動員和國家對社會的動員相結合,追求其治理目標的實踐過程。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後張智慧以對小說《保姆大人》的分析爲例,指出當代社會中住家家政工的施受暴現象的背後涉及城鄉、階層和性別等結構性因素,和雇主與家政工在情感、權力與暴力上的隱秘交織關系。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研究生戴婧以生命曆程理論作爲切入點,探究福建省莆田市“交易-扶養型”婚姻關系中女性群體生命軌迹中差异階段的發展,考察其生命經驗中“走不進個體化”的現象與過程。

本次論壇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呂鵬、趙妍傑、施芸卿、杭蘇紅,南開大學杜平等學者參與論文評議事情。論壇最後,婦女/性別社會學專委會理事長李潔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發言。她提出:本次論壇所呈現的各類研究结果映射出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個體化進程的凸顯和張力,論壇關注經濟與情感、職業與家庭、國家與市場、組織與勞動等一系列根天性的社會議題,通過專題式研討和跨界交流的努力,希望在不斷推動性別社會學自身研究發展的同時,與主流社會學界保持越发密切和深入的交流和對話關系。

(作者單位: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