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女院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女院 > 正文

【中国妇女报】提升女性金融素养 助力实现金融赋能

發布時間:2021-09-14

當前,女性已成爲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關注女性群體的金融素養和金融行爲特征,將女性納入金融教育活動開展的重點人群,有助于實現女性及其家庭的金融福祉,促進整個社會、國家的金融康健發展。本文從金融素養的性別差異考察、女性群體面臨的金融挑戰以及金融社會事情對女性金融素養提升的作用等方面,探討了性別視角下實現金融賦能的有效途徑。

■ 聂真真 蒋龙

如今,金融發展花样呈現出新的變化。金融不僅爲政府治理、企業運營帶來了新氣象,而且通過大規模市場化金融産品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越发重視公衆金融素養的提升。

當前中國女性已成爲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女性學曆和就業率不斷提升,參與經濟決策和治理的比例逐步提高,擁有的資金、組織、技术等發展資源也日益增多。同時,女性逐漸成爲互聯網消費金融和理財的主力軍。2020年瑞銀集團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在家庭財務決策上,高達86%的中國內地受訪女性体现會與配偶配合處理長遠財務決策或擔當主導角色,僅14%的受訪女性体现會讓男性主導決策。因此,關注女性群體的金融素養和金融行爲特征,將女性納入金融教育活動開展的重點人群,有助于我國經濟金融的穩健、有序發展。

金融素養的性別差異考察

現有研究大多認爲男女金融素養水平存在差異,而差異的原因主要包罗男女提升金融素養的方式差异,男女社會經濟职位特征的差异,以及對數學能力、風險態度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青少年金融素養的培養等。德國經濟研究所2017年的一項研究讲明,社會文化因素是造成女性金融素養偏低的重要因素。在德國和美國,即便受訪女性具有較高教育水平或家庭收入,但男性在金融知識測試中的表現依然優于女性。而在泰國,情況則有所差异,受訪女性與男性對金融和財務知識的掌握並無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其原因是,在泰國文化中,女性通常對家庭負有經濟責任,具有財務決策權。女性的金融素養會隨著其在社會與家庭中作用的增強而提升。可見帶有性別偏見的金融社會化過程、差异國家地區的曆史、文化因素等是造成男女金融素養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民銀行爲持續跟蹤消費者金融素養的變化,關注重點人群和區域的金融素養水平,自2013年起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除港澳台地區)每兩年開展一次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最新報告(2019)顯示,從人口統計特征看,差异群體消費者在金融態度、金融知識、金融行爲、金融技术和金融知識需求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相較于教育、收入、地域、年齡和職業對金融素養得分的顯著影響,性別對金融素養的影響有限。這得益于我國男女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以及國家對女性受教育權和就業權的有力保障。因此,我們在觀察中國女性群體相較于男性群體的金融素養得分崎岖的同時,更應進一步關注、重視差异女性群體所面臨的諸多金融挑戰。

女性弱勢群體面臨的金融挑戰

國際上非正規就業的女性化和女性的非正規就業化正在成爲不爭的事實。近年來,我國女性就業出現從“倒U型就業”向“M型就業”轉變的趨勢,相當一部门女性因育兒和家庭照料而不得不中斷就業,加劇了女性就業非標准化、非穩定化趨勢。由于事情期間收入較低、就業曆史中斷、缺乏社會保障,使得非正規就業的女性群體面臨著特殊的金融挑戰。

近年来针对女性的金融骗局也值得分析。在校女大学生容易遭遇裸贷、校园贷等恶性事件,其原因主要是消费文化的侵染。都市女性青年群体对符号意蕴和情感价值内涵的消费远远凌驾了对商品自身的消费,甚至不惜通过网络借贷, 追求那些被制造出的“消费符号”。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在某方面处于匮乏状态,渴望获得慰藉和支持。消费社会中商品难以制止的尺度化、同质化和虚拟化,致使女性越发渴求自我实现和身份认同,从而反过来导致符号消费的进一步虚拟化,由此陷入循环往复的消费主义漩涡。近年来也泛起了“杀猪盘”,即诈骗团伙通过网络交友平台伪装成理想婚恋工具骗取女性钱财的骗局。学者方舒的研究认为,此类网络诈骗行为的发生,不仅由于受害方微观层面的金融素养不足,另有中观层面的缺乏正式支持网络和专业性支持服务等原因。可见,青年女性陷身恶性事件,不仅体现出缺乏规避金融风险的通用知识,也折射出她们自我实现的难题及社会支持的不足。

在貧困地區,留守婦女也面臨金融挑戰。陳秋月等人的研究發現,受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村女性承擔更多家庭決策權會對農戶參與正規信貸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由于長期受農耕文化影響,她們往往因擔心“風險太大了”“失敗怎麽辦”“畏惧賠不起”而拒絕參與信貸,甯願維持現狀。這正是實施金融精准扶貧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有须要從文化、心理層面考慮女性特別是留守女性農民的處境,針對其文化心理開展金融教育事情。

金融社會事情助力提升女性金融素養

由性別經濟議題和金融治療實踐發展而來的金融社會事情已成爲社會事情專業實踐的新領域。它關注服務對象的收入維持與增長、資産積累與投資、消費治理、信用建設與債務處理、以及金融風險防護。遵循社會事情“人在環境中”的理念,金融社會事情強調環境、目標、文化等因素對差异人群金融素養的影響,力圖通過一種從微觀到宏觀、系統性的社會战略,增進服務對象的金融福祉。

微觀層面,社會事情者通過金融咨詢、金融教育、金融治療等專業要领,結合具體金融情境,幫助女性改善金融意識、情感、態度、知識和行爲。因此,開展女性金融素養事情坊,不僅應介紹金融知識,更應針對她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社會角色與個性需求,引導服務對象確立有效的目標規劃,提高面對金融風險的辨識力和反抗力,注重素養發展中品格與技术的統一。

宏觀層面,金融社會事情致力于推動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確立金融教育國家戰略,建设多方相助的國民金融教育事情機制。針對女性群體的金融教育發展,《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已明確提出,支持金融機構、企業等組織與婦女組織相助,面向農村婦女開展金融服務和相關培訓。在編制新一輪婦女發展綱要時,建議重視低淨值人群,對在校女學生、邊遠地區貧窮婦女、勞務流動女性、殘疾女性等金融服務中的弱勢群體制定相關傾斜政策,開展有針對性的金融教育活動,幫助其提高對金融産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提升女性金融消費素養和誠實守信意識。

金融社會不斷發展,風險與機遇並存,女性金融參與和風險規避的需求與日俱增。關注女性金融素養,基于性別視角增進金融賦能,有助于實現女性及其家庭的金融福祉,促進整個社會、國家的金融康健發展。

(作者單位:中華PP电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