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家庭成長計劃”公益項目以兒童成長環境改善爲切入點,以提升家庭綜合發展能力爲宗旨,開展覆蓋全年的主題式陪伴服務,通過對生活環境、身心康健、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綜合介入,促進兒童康健成長,家庭教育水平整體提升。項目自2019年啓動以來,不斷擴大服務覆蓋面並深化項目實施,逐漸積累了一批先行實踐經驗。
中華PP电子學院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郭冬生曾在甘肅省定西市漳縣挂職任職縣委常委、副縣長。期間,他動員各方力量支持推動了“家庭成長計劃”項目的落地實施,並在這一過程中,幫助項目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執行經驗,走出了政府支持、社會力量聯動參與,項目實施與家校社協同育人事情同步推進的模式。現特邀請郭教授分享漳縣項目的推進實施經驗與思考。
這一年:“家庭成長計劃”在漳縣
“家庭成長計劃”是2020年在漳縣啓動實施的,當時漳縣已實現脫貧摘帽、正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渡。項目著力通過及時、科學的社會介入,指導困境家庭進行家庭建設,激活困境家庭的內生發展動力,提升兒童及家庭綜合發展能力,因此,我們把“家庭成長計劃”項目作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三個注重”重要論述的抓手,作爲鞏固脫貧结果的舉措,作爲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動來推進實施。

一方面,項目對于當地困境家庭而言有著很實際的幫扶需求,但項目所提供的綜合服務還需依托足夠的志願服務和愛心力量,爲此,我們鼎力大举動員基層幹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進來,形成穩定的志願服務隊伍,嚴格凭据婦基會要求組織項目,開展兒童房間革新、集體活動、入戶陪伴(至少10次)等項目服務;另一方面,我們依托該項目有序推進“三個注重”貫徹落實,呈現漳縣項目的實施特色。可以歸納爲四點:
黨政群團齊抓共推“三個注重”。在縣委書記、縣長支持下,我召集團縣委、縣婦聯、縣教育局、縣扶貧辦和大草灘鎮主要領導,一起謀劃推進“三個注重”行動和“家庭成長計劃”項目,建设了黨政群團齊抓、縣鄉村三級共推機制。除入戶陪伴服務由與家庭結對的志願者持續執行外,其他項目服務如房間革新、集體活動,縣有關部門負責人、鎮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全鎮各村一把手和婦聯主席、學區校長都參與進來。
在“三個注重”整體部署中落實項目。在我包抓的大草灘鎮組織開展了系列“三個注重”推進行動(包罗鄉村家庭建設大講堂、家校社協同育人座談會、家長學校挂牌授牌儀式等),爲實施“家庭成長計劃”項目營造了良好氛圍。項目實施由團縣委唱主角;“鄉村家庭建設大講堂”第一講由我暢談學習領會“三個注重”重要論述精神心得,也是一次動員會議;後面的講座邀請了縣內外專家開課,重在傳播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與要领。

建设家校社協同育人事情機制。在我的倡議推動下,漳縣大草灘鎮陸續建起了5所家長學校,實現全鎮中小學家庭學校全覆蓋。爲建设家庭、學校、社區協同育人事情機制,借家長學校挂牌時機,我們召開了2場家校社協同育人座談會。第一場座談會,專程把其他鄉鎮兩位勵志的家長代表請到大草灘鎮介紹經驗,讓家長們感悟聽得懂、學得來的“育兒經”。
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廣。縣婦聯、團縣委結合落實年度事情計劃,把大草灘鎮推進“三個注重”行動和實施“家庭成長計劃”的做法經驗,陸續向其它鄉鎮和多所學校推廣。有的鎮村結合“最美家庭”“美麗庭院”創建,也開展了“三個注重”重要論述精神學習宣講。
根據項目組開展的問卷和訪談調查結果,漳縣推進“三個注重”行動和實施“家庭成長計劃”項目,改善了受助兒童的家庭學習環境,改變了受助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態,強化了家長的教育責任意識,提高了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營造了家庭、學校、社區協同育人的氛圍,形成了黨政群團齊抓共推家庭建設的局面,積極效應开端获得顯現。
向未來:一些經驗與思考
以前我進村入戶走訪時發現,许多農戶家裏有一個配合特點——哪裏有“火”哪裏就是全家的“中心”,孩子們幾乎沒有獨立的生活、學習空間,他們的書桌和床緊挨著火爐……自2020年6月“家庭成長計劃”項目在漳縣大草灘鎮落地後,受助家庭孩子們生活學習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雜亂到整潔,從簡陋到功效齊備;隨著入戶陪伴和集體活動的深入開展,明亮的光,不僅照進了溫馨的房間,也照進了受助孩子和家長的心裏。

在“家庭成長計劃”項目推進實施的這一年中,我能直觀看到受助家庭孩子們的改變:他們從不敢和別人說話,變得願意主動和人交流,在志願者的陪伴下,課外生活越发豐富多彩,孩子們也有了更明確的學習目標,改變顯而易見。

當然,項目的開展過程也會碰到各種實際困難,好比受助兒童家長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受助家庭居住疏散導致志願者入戶陪伴成本較高等。爲了推動項目更高效地實施、爲更多的困境家庭帶去福祉,作爲項目的參與者,對于接下來的事情開展,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議,希望項目持續優化,深化服務。
增強志願者服務家庭、促進家庭教育的力量。項目深入家庭開展陪伴服務,具有覆蓋康健、心理、學習、社交方面的主題課程指導,能夠在陪伴孩子方面發揮較好的作用。但因爲各受助家庭具體情況差异,志願者若具備在教育、兒童心理、社會事情方面的專業配景,能實現更好的溝通與陪伴效果。與此同時,由于受助家庭的家長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以大草灘鎮10位受助孩子的家長爲例,初中畢業2人、肄業1人,小學肄業4人,文盲3人,要影響和促進這些受助家庭在提升家庭教育素養方面具有更大的挑戰。這些情況有待通過加強專題培訓、執行過程和實施後的交流等,增強對志願者的賦能,並通過表彰、獎勵優秀志願者等舉措,更好地推動志願者們發揮專業服務力量,關愛兒童成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

在項目實施上謀劃持續性的關愛和幫扶措施。一年的陪伴雖然能給受助兒童及家庭帶去潛移默化的影響,但仍需要更持久有力的幫扶,爲受助兒童“扶上馬、送一程”,鞏固拓展幫扶结果,助他們成長、圓夢。此外,因受助兒童居住疏散,有的家庭交通未便,志願者入戶交通成本、時間耗費成本較高,可以探索更有效率的教育陪伴模式。例如,組織各地大學生志願者利用寒暑假對困境兒童進行集中陪伴,與孩子們同吃同住同樂,如此效果可能更好;也可以將其作爲現有入戶陪伴和集體活動服務形式的有效補充,在開展受助兒童及家庭跟蹤調查的基礎上,探索更有效更可持續的幫扶舉措。
編後語:
“家庭成長計劃”項目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志願者們的執行服務,也離不開支持者的配合努力。郭冬生教授多年來一直專注鄉村教育研究事情,結合基層事情實際,爲“家庭成長計劃”在鄉村的落地深耕提供了有效助力和經驗借鑒。
自今年元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後,家庭教育從“家事”正式上升爲“國事”,在各種促進家庭教育的路徑探索中,我們希望有更多像郭教授這樣在熱情中全力推進、在理性中持續思索前行的領導、老師、朋友,能與“家庭成長計劃”項目攜手同行,更切實地爲困境家庭送去關懷幫助,更好地落實與推動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