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院要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女院要聞 > 正文

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述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

發布部門: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3-03-21

图片

王向梅

图片

公共政策關乎生産生活的價值導向、利益分配和公正公正。推進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有助于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一書,以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爲基础出發點,強調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公共政策領域,並結合我國公共政策領域的曆史進程與現實需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述了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

■ 胡晓红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公共空間日益成爲人們生活的主要場域,公共政策直接關乎生産生活的價值導向、利益分配和公正公正。而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諸多要素中,性別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因素。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是我國促進男女兩性平等協調發展的一項帶有長遠性和根天性的總政策,推進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有助于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中華PP电子學院王向梅教授新作《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以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爲基础出發點,強調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公共政策領域,並結合我國公共政策領域的曆史進程與現實需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述了公共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

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有效战略

公共政策爲何要進行社會性別分析?這是本書的基本出發點。隨著信息技術和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公共政策所要回應的社會問題也日益複雜。越來越多的女性參與到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爲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在這一配景下,公共政策的研究面臨新的挑戰。本書正是基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點與目標任務的深刻認識,運用社會性別理論對公共政策進行分析,並根據現實發展需求進行政策建議和倡導,體現出作者促進性別平等的責任擔當和求實精神。

正如作者所述,運用社會性別理論分析公共政策,一方面,可以使現實性別問題與需求進入政策議程,也可以評估現有执法政策和機制對男女兩性的差异影響,檢視公共政策存在的問題,進而推動具有性別平等意識的执法政策出台與落實。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可以增進公共決策者的性別敏感,促使決策者對性別平等原則、立場、目標、任務的更充实理解與認同,將對性別敏感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發揮直接的積極作用。決策者的性別敏感與執行能力,有助于推進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全面貫徹落實,切實提升我國政府社會治理的水平,推進社會發展進步,增進人民福祉。此外,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強調以問題爲導向,有助于拓展公民參與決策的範圍與水平,特別強調政策對象的主體性,強調婦女賦權增能。基于此,作者進行公共政策性別分析的動機十明白確,既要服務于执法政策體系完善,又要服務于決策者和公民參與的能力提升,實現政策制定實施的良性循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善治”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越发鞏固,優越性充实展現。

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是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须要途徑

公共政策性別分析的意義何在?這是本書的立論基礎。男女平等是黨一貫的政治主張和主要奮鬥目標之一,新中國建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男女平等原則,建设了以憲法爲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爲主體,包罗100多部單行执法法規在內的保障婦女權益的执法體系;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明確要求:“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正当權益”,爲新時代婦女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偏向。

基于此,本書認爲公共政策是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须要途徑,並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中明確要求,在出台执法、制定政策、編制規劃、部署事情時充实考慮兩性的現實差異和婦女的特殊利益,支持婦女充实發揮“半邊天”作用,爲促進婦女全面發展加速行動。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也進一步明確,保障婦女的正当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充实發揮婦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性別平等主張與對婦女事業的高度重視,也對公共政策和公共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性別分析納入政策研究與實踐成爲制度完善和政策創新的大勢所趨。

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是促進中國婦女發展的重要維度

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如何運用于實踐?這是本書的落腳點。本書秉持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從我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進程中梳理政策經驗,並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與婦女發展實際狀況確定本書的邏輯框架、研究內容和基本觀點。

從邏輯框架來看,作者將理論闡釋與專題領域的現實問題分析有機結合,整體論證思路清晰、層次明白。本書涵蓋了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所涉及的焦点看法與理論框架,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能邊讀邊進行思考,理解公共政策社會性別分析的须要性和一定性。尤其在探討社會性別理論時,作者特別強調社會性別建構、社會性別制度等給公共政策分析帶來的啓示,緊密呼應研究主題,體現政策對人們社會性別氣質特點、角色分工、價值判斷等方面的建構作用,促進公共政策在制定、實施和評估的過程中充实考慮社會性別因素的特殊意義,進一步發揮政策在促進社會性別平等、社會公正正義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塑造、引導、規制等功效與作用。

從研究內容來看,本書作者選取了我國婦女發展中的教育、就業和參政三大重點領域,系統梳理了黨和政府推進男女平等的政策探索曆程和經驗,並對具體婦女發展問題和相關执法政策完善的目標與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一方面,彰顯我國推進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的初心使命、曆史經驗與現實意義,使本書的論證具有本土性、曆史性、邏輯性,而且具體問題與政策分析特別“接地氣”,能夠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性別歧視、性別偏見等問題進行客觀研究;另一方面在目標與路徑方面,結合我國實踐經驗與國際趨勢,提出進一步將社會性別納入決策主流的可行性目標與战略,使研究的結論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創新性和前瞻性。

從研究結論來看,本書運用社會性別理論,結合曆史與現實因素對公共政策進行客觀分析,有助于推動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政策的進程,深化婦女發展理論研究與實務事情,提升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識與能力,進而促進性別平等與婦女全面發展;也有助于貫徹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進社會發展進步,增進人民福祉。

(作者爲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