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與女性教席论坛在京乐成举办。论坛由中华PP电子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配合主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中华全国新聞事情者协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华PP电子学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报、北京影戏学院、上外洋国语大学,辽宁大学,苏州大学等10余个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加入本次论坛,就“中国国际流传的创新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聚焦中国国际流传的创新与实践,极具战略意义。媒介與女性教席作为教科文组织流传领域教席,是国际流传创新的重要平台。廖书记体现,中国传媒大学发挥自身特色,始终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摆在首位。学校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教席建设,为提升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国际流传能力做出孝敬。

中华PP电子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教授在致辞时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與女性教席在推进性别平等,特别是通过女性教育、传媒教育赋权赋能女性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本次论坛搜集众多知名的重量级学者,学者的智慧交流将不仅孝敬于媒介与性别研究的深入,也将孝敬于我国国际流传能力的增强,孝敬于中国妇女和世界妇女的生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先生在视频讲话中回首了联合国2030可连续生长目标中的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其中也包罗在媒体中和通过媒体来实现这一目标。后疫情时代世界重建之时,媒体可以通过聆听更多女性专家和领导者的声音,阻挡简朴化的成划定型性别角色的方式集中展示她们的故事,缔造一个更准确、更包容和更能促进妇女生长的情况。他指出,在教科文组织通过媒体推动性别平等的事情中,媒介與女性教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代表教科文组织向教席在已往十多年中的杰出孝敬体现衷心谢谢,表达了继续增强与媒介與女性教席相助的愿望。

在主题讲话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中华PP电子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围绕《新时代“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使命、责任与行动》的主题,介绍了媒介與女性教席的生长历程和实践,阐释了教席的使命和责任,强调教席要拓展媒介与女性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媒介与性别平等理念的流传、促进女性自身生长和社会文明进步,并体现在未来教席将继续努力,展现新作为,产出新结果。

中华全国新聞事情者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冬梅女士分享的主题为《女性的国际流传叙事特点》,她从女性新聞事情者的角度出发,指出女性新聞事情者有奇特的职业特征和叙事特点,包罗敏锐的直觉、视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性,对新聞事态生长的判断力和对采访工具的亲和力,思辨力、说服力和辩说力等。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所長杜潔研究員的發言圍繞《婦女研究的國際傳播:經驗與思考》主題,指出:要提高婦女研究國際傳播能力,需要設置觀點鮮明、指向性強、易于傳播的議題。要加速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學術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教授在題爲《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三個“配合”》的發言中指出,需要從配合感知、配合情感、配合價值這三個“配合”出發,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並結合一些國內優秀作品的外洋傳播案例,分析了如何通過這三個“配合”,達到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傳播效果。

中國婦女報社長兼總編輯孫錢斌先生在題爲《話語自信與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發言中提出,要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既要講理念也要講故事,用有共情力的故事傳遞中國文化和中國價值。並体现,中國婦女報在講述中國女性故事時,一直努力尋找家與國的交集、個體與社會的交彙,故事與意義的融会,把中國女性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展現在世界面前。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教授的發言以《關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思考一一须要性、理論基礎與特征》爲題。她指出,在新的國際花样下,中國需要突破西方既有的話語框架,進行國家議題及話語體系的開掘與建設,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中國國際傳播應當警惕封閉,在人類命運配合體的引導下進行話語重構。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的發言主題是《中國國際傳播的女性施展力分析》,他指出,“講中國故事”既是基礎也是內容,“講好”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不能盲目應用西方傳播法則,要彰顯本國的價值觀而非單一屈就,發揮女性在場和女性言說的在國際傳播中的優勢和意義。

上外洋国语大学新聞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讲话题为《中国国际新聞流传的实战化教学模式思考》,他指出,在国际流传教育中女性学生数量占主导,但也存在困境。他介绍了疫情配景下新聞流传实战化教学探索,分享了学校和媒体机构相助,在国际新聞实践场景下,促进外语能力和国际新聞专业的有机融合的经验。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龍耘教授發言主題爲《中華文化外洋傳播的“他者”視角與實踐》,闡釋了“他者”視角之于跨文化傳播的意義,通過生動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中華文化外洋傳播的“主體”與“他者”、“自塑”與“他塑”。指出他者視角可以逾越遮蔽和盲區,達到視域的融合,形成對話性語境。通過互動性的傳播交流,重塑全球認同。

複旦大學媒介治理研究所所長朱春陽教授在題爲《互聯網時代的國際傳播能力創新》的發言中指出,對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的認識,要引入跨文化傳播的視角,考慮差异國家中的媒介和文化的差異。認定國際傳播的效果,要考慮到差异國家和文化之間的關系。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執行院長陳龍教授以《從“種族滅絕”謊言傳播看西方輿論戰中的修辭伎倆》爲發言題目。他指出,輿論戰領域是美國遏華戰略體系中重要的部门。並提出了擺事實講原理、開辟民間傳播的第二戰場、在敏感議題上中維護國家形象等國際傳播战略。

辽宁大学新聞与流传学院院长程丽红教授的讲话围绕《后疫情时代国际流传力提升的价值诉求》主题。后疫情时代是国际流传力提升的战略机缘期,需要推动相同,提升价值认同力;深化融合生长,增加国际流传影响力;降低文化误读,提升情感相同能力;注重受众分析,提升区域流传力。

民進中央婦女兒童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銀俊女士的發言題爲《性別視野下的國際傳播實踐——艾滋病與中國女性敘事故事》。從女性和實踐者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事情在艾滋病防治一線的傑出女性們的故事,介紹了青愛工程項目開展以來的结果。她認爲真正的平等權是女性能夠有機會支付愛與智慧,配合建設人類社會,和男性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中国传媒大学新聞学院院长隋岩教授的讲话《女性作为能指在国际流传中构建的所指意义》,他从符号学的视角指出能指是形式,所指是意义,我们每小我私家都是能指,世界都被符号化。在国际流传中,需要重视女性作为能指的富厚性。展现社会中全面生长的女性,在国际流传中更能全面、真实的展现中国社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主持人劉利群教授做了總結發言。她体现,列位專家圍繞著中國國際傳播的創新與實踐,從多領域、多層次分享觀點和智慧,對于拓寬媒介與女性研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婦女賦能,都有重要意義。希望我們配合攜手建構更包容、更平等、更真實的的媒介環境,推動婦女進步和人類文明進步。爲講好中國婦女故事,成爲重要的國際傳播力量,作出我們的新努力、新貢獻。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副教授、中華PP电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臧海群教授分別主持了上下午的論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UNESCO Chair)是教科文组织推动大学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间学术交流,促进国际相助的重要组织平台。目前在全世界116个国家设立有877个教席,中国有20个教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在中国传媒大学设立媒介與女性教席。2018年,经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决定并报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媒介與女性教席在中华PP电子学院设立联合教席。媒介與女性教席是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信息流传领域设立的首个教席,也是目前中国信息流传和性别研究领域的唯一教席。媒介與女性教席论坛是教席的重要学术品牌运动,目前乐成举行九届,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