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24日,第三届全球女性生长论坛在浙江省建德市乐成举办。本论坛由中华PP电子学院/全国妇联幹部培訓学院、浙江省妇联主办,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杭州市妇联、中华PP电子学院全球女性生长研究院承办。小编将陆续编辑、推出论坛主题讲话、平行论坛有关专家的精彩看法,敬请关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築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將是未來若幹年內我國數字社會建設的事情重點。數字社會建設法式的加速將給婦女帶來更多的選擇和機遇。平行論壇之二——“數字社會與婦女發展”圍繞數字社會如何更好地賦能女性,推動婦女全面可持續發展等相關議題開展了經驗分享和研討交流。
數字建設對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婦聯系統秉持創新引領、數據賦能和服務高效的理念,從技術、應用、政策多方面提升服務效能。浙江省杭州市婦女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丁立燕分享了杭州市婦聯以數字化革新爲牽引,在建設配合富足示範區的過程中找准推動廣大人民群衆配合富足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的實踐,並提出了打破城鄉、地區、群體壁壘,強化數字賦能、業務協同、流程再造等構建婦女兒童配合富足的體制機制等路徑。

浙江省婦女幹部學校《家庭教育》編輯部副主任、浙江省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徐士青分享了杭州市婦聯系統運用數字化手段推進家庭治理的實踐,主要表現爲:多跨協同的事情协力;流程再造,閉環高效的維權事情機制;民呼我爲,暢通高效的維權服務通道等。同時也指出:目前的家庭治理還存在公私領域的界限劃分,碎片化和重複設計以及應用場景開發的深度不夠等問題,並對數字化有理有度介入家庭治理提出了進一步發展建議。

委内瑞拉妇女和性别平等人民权利部性别暴力监察办公室主任Sahili Franco Cipriani指出数字经济社会女性应获得投资、在线教育、就业、社会加入等方面的时机。

在數字化進程不斷加深的配景下,網民與政府部門的互動模式也呈現出各種新的變化與趨勢。陝西融媒體集團高級記者惠潔潔以X市最大的女性馬拉松跑團—KKrunning爲例,分享了該社群從虛擬空間到現實影響決策主體部門的過程,並圍繞著新媒體網絡社群參與公共政策的議題歸納出網絡社群公共政策參與的分析框架,提出新時代下女性網民有效參與政策過程的優化路徑。

數字經濟也給女性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勞動就業帶來了巨大變化。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副院長宋月萍教授就數字經濟對女性就業的利好與困境展開討論,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爲女性就業帶來了數字紅利,賦予女性職場新機遇;提升了女性勞動收入水平;增強了女性事情的自主性;促進了家務勞動社會化。但數字經濟的發展也給女性就業造成困境,主要表現爲:數字紅利加劇了性別之間的數字鴻溝;平台經濟算法存在性別盲視;以靈活性爲特征的新就業形態激化了女性角色沖突。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注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業態、新職業的女性需求,促進女性STEM教育,監管平台算法,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等政策建議。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琴指出,女性青少年面臨的網絡環境更爲嚴峻。相比于同齡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爲網絡中被辱罵攻擊和人肉搜索等暴力欺淩的對象。提升女性青少年的媒介素養需要媒體傳播、政策保障和教育培訓的协力。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王海媚認爲,數字性別鴻溝對女性群體的影響具有不均衡性,主要表現爲:信息通訊設備可及性、信息收集和使用有效性存在性別差異,網絡空間對種族、性別和性取向、殘障等群體存在身份歧視,數字身份宁静性問題不容忽視等。數字信息技術是促進女性經濟賦權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推動性別平等的有效途徑,因此有效利用數字技術對實現數字性別平等十分關鍵。數字社會中,網絡空間的文化宁静對人們的生活也産生了重要影響。

數字化時代,人們的消費工具、消費文化和消費制度等方面也發生了一些列調整與變革。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主任林曉珊教授指出:數字化時代的消費革命對提升女性消費能力、縮減消費領域的性別不平等中産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但是在重塑對推動性別平等更具有根天性影響的性別意識形態中仍有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傳統性別意識形態與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交織,可能進一步加劇性別不平等。

當前中國女性已成爲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中華PP电子學院女性學系講師聶真真認爲,以小微企業爲主要經營形式的創業女性,老年婦女、常年從事“隱性”、“無酬”勞動的農村婦女都有著獨特的金融服務需求。而目前機器學習算法可能在不斷固化和加深社會原本存在的社會歧視,並在算法黑箱中被進一步持續化、規模化和隱蔽化。及時解決算法模型中相關性別歧視對促進數字金融市場的穩健發展尤爲重要。
數字化平台也爲廣大返鄉創業女性和農村留守女性創造了新的時代機遇和發展契機。浙江中醫藥大學人文與治理學院講師裴彤的研究指出:返鄉創業女性利用互聯網科技優勢,兼顧職業勞動與家務勞動,對促進農村發展進程,營造鄉村生態環境,助力文明鄉風建設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特聘教授、研究中心主任于鳳靜教授從數字社會對留守女性的沖擊與賦權出發,探討農村留守婦女在數字鄉村建設中實現了從“閉塞的勞作者”轉變爲數字時代的參與者,從“居家賦閑者”轉變爲數字經濟的創造者,從被迫“留守者”轉變爲網絡社群的創建者的轉變。數字鄉村建設配景下的農村留守婦女在依托網絡的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和基于網絡社群的鄉村治理等方面也創造了重要價值。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唐觐英分析了生態文明轉型、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的重要性,並指出以最廣大工農階級爲中心、構建平衡互哺的城鄉關系是數字化時代婦女發展的基础偏向。

數字技術對電影和電視劇的創造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南京林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秦勤通過解讀“女性導演”這一集體名詞,討論中國主流商業電影影像與敘事,對“女性導演”的影像風格與市場接受情況進行了比較,並闡釋了體制內女性導演的創作環境與經驗。

河北传媒学院新聞流传学院讲师付超以多部都市电视剧女性形象的表达与泛起为分析蓝本,探究女性形象建构所遵循的逻辑纪律与延续,并辅以现实生活中女性真实情况,对比当下女性在数字化使用、数字化流传等方面的差异化和多因性。

本論壇由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主任林曉珊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宋月萍教授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