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涼風送走了暑氣,霧露迎來了秋天,氣溫漸涼,雨水漸少,萬物成熟蕭索,天地俱收轉入秋天。人體的生命活動應隨著自然界的變化,從“夏長”轉入“秋收”。
爲什麽“收”
《黃帝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三月,自然界萬物成熟蕭索,氣候由熱轉寒,處于“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陽氣逐漸收斂于內,新陳代謝減慢,氣血運行變緩,應順應天時,收斂陽氣,滋養陰氣,安甯情志。
肅秋立至,明白“收”,是最好的養生。
怎麽“收”
起居要“收”
秋三月,日光渐短,夜晚渐长,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遵从《内经》所言:“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每天早睡早起,建议9点入睡,6点起床。早卧, 以顺应阴精的收敛, 以养肺阴;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以降肺气。
初秋時節,是冷熱更叠之際,燥濕更勝之時,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白昼濕熱,早晚涼燥,晝夜溫差大。應注意白昼防暑,早晚防寒,及時更換衣物、調整室內溫度,以免涼風傷人,導致惡寒發熱、頭痛腹瀉。
情志要“收”
秋三月,天地俱收,草木凋零,萬物蕭瑟,觀之易生淒涼之感;秋內應于肺,肺在志爲悲,肺氣宣發不暢,則悲憂不解,肺氣肅降不及,則煩躁難消,甚則出現抑郁焦慮等“悲秋”表現。此時要循先賢之綱“使志安甯,收斂神氣”,保持神志安甯,內心甯靜,切忌悲憂傷感。遇到傷感之事,也應通過與友人傾訴、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主動排解,以免內耗傷神。
飲食要“收”
秋三月,人体阳气收敛于内,遵从“秋冬养阴”“以养肺气”的原则,飲食要清润,以“滋阴润肺”为主。宜进食润燥生津之品,如银耳、百合、白梨、山药等;可少食酸味,如山楂、石榴等以敛肺生津。不行为“贴秋膘”而过食辛温大补之物,如牛羊肉、葱姜韭、辣椒等,以免壅塞脾胃、肺火旺盛,导致口燥咽干、便秘鼻衄。
秋三月,燥邪當令,溫燥之氣盛,易傷津液,遵“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宜進食滋陰潤燥的湯羹之品,如百合銀耳蓮子湯、雪梨川貝湯等,不宜進食生冷寒涼,如海鮮、大量瓜果等,以免損傷脾胃,導致腹瀉。
運動要“收”
秋三月,天地俱收,人体的生命运动处于从“动”转“静”的过渡期,应逐渐淘汰運動强度。选择在天气晴好时登高望远、慢跑打球,或者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微微发汗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气血和谐。制止快跑、跳绳等剧烈運動,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阴,虚火上炎,肺燥烦渴。
落葉知秋,歲月豐收。肅秋即將到來,在這個天朗氣清,萬物收獲的時節,讓我們順應天時,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收獲生命的果實!
秋“收”,爲冬“藏”厚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