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正文

每一門課程都負有思政的使命和責任——黨委書記李明舜在法學院校內外導師聯合培養暨實踐教學課程建設研討會上的發言

發布部門:宣傳部 發布時間:2019-06-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事情聚会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事情贯串教育教學全历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目标,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职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偏向,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牢固和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妥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继续民族再起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生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事情,特别是对学生思政事情的高度重视。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自己授课历程中的体会,谈谈有关课程思政的几点认识。

1_副本.jpg

關于課程思政,首先必須解決一個思想問題,那就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每一門課程都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每一門課程都負有思政的使命和責任。纵然專業性極強的課程,其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也是很豐厚的。我曾聽過一堂獲得全國教學一等獎第一名的老師講的數學課:雙曲線及其圖形。數學原理雖然聽的似懂非懂,但人生原理懂了一個:雙曲圖形,直在其中。老師講了像鳥巢那樣的造型,都是可以由直線構造的。這告訴我們看起來彎彎曲曲的,很可能直在其中,只不過是差异偏向差异起點的直線構建的,所以,對任何事物都不要憑直覺簡單否认。同樣,我們從差异偏向差异起點的直線組合在一起也未必是橫平豎直的平面。這就數學裏的辯證法,也是生活裏的辯證法。思維辯證了,看問題就全面了,包容性就大了。

關于課程思政實施過程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課程思政之“信而學”和“學而信”的問題。

對于學生來講,不管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其配合任務就是要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和政治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是“信而學”,她就會有動力,往往是真信真學,愈信愈學,愈學愈信。在學生“信而學”有學習動力的情況下,無論是我們的思政課程還是我們的課程思政做起來就會順風順水、容易見效。然而,我們面臨的學生是個體的、千差萬別的,我們需要解決不僅有“信而學”的問題,更要解決“學而信”的問題。解決“學而信”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因學而信,學以堅信,這更能檢測和考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我們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育效果。

要做好課程思政,就要求我們每一門課程特別是專業課程的教師備課時,必須要做到兩個“同時備好”。一個是要在備好如何講好本課程專業內容的同時備好如何充实發掘和運用每一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另一個就是要在備好如何讓“信而學”的學生愈學愈信的同時更多地備好如何做到讓學生“學而信”。

二是課程思政之“由簡入繁”和“由繁入簡”的問題。

學生思政事情的焦点是要向學生講清原理,讓學生悟透原理。講清原理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由簡入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接纳簡單的命令或訓斥。對于我們所堅持的原理,我們必須要掰開了揉碎了充实的說明,充实的說理,這就需要由簡入繁。但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由繁入簡。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充实講述、充实論證的過程中讓學生引導自己悟透這個原理。大道至簡,而一旦學生悟透了這個原理,內心産生了認同,就實現了由繁入簡,因此由簡入繁是教育者要講清了原理,由繁入簡是讓學生自己悟透了原理。

三是課程思政之“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問題。

前几天我加入立法研讨会讨论民法典编纂中的婚姻家庭编和继续编立法等问题。其中许多问题都是重复提过的,为什么一直没有纳入立法之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目前的立法是一个问题导向的立法。问题导向的立法往往会缺乏整体的体系性的设计,由此而不行制止地导致司法导向的立法、个案导向的立法和治理导向的立法。课程思政中也有这个问题。因此,课程思政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以目标导向明确本课程的育人目的,坚持正确的育人偏向。以问题导向,确定教学的切入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从目标导向来讲,所有课程都要发挥四个方面的引领和教育:一个是思想方面的引领和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对之有思想的认同和情感上的认同,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理论指南;二是政治上的教育和引领,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我们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不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他们培养成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三是价值上的教育和引领,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焦点价值观渗透到课程内容当中,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精神上的教育引领,是要让学生学习和践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革命的精神、革新开放的精神以及我们女校的“四自”精神。虽然,要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还必须从问题入手,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入手,要把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生命体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四是課程思政中“邏輯”與“原理”問題。

課程思政最重要的是要教好學生做人的原理。現實中爲什麽學生许多時候有一些錯誤的東西,還會把它講得理直氣壯?仔細研究後就會發現,任何一個事情,它的因果關系是一個鏈條。從因果關系的鏈條當中,你截取差异的片段就會有差异的結果。邏輯上出了問題,邏輯起點上出了問題,後面就沒有正確可言了。所以,我們的課程,特別是法學,它是一個講究邏輯的課程。邏輯起點出現了問題,它的結論肯定有問題的。所以,學生經常犯的,或者也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是邏輯上的錯誤。有時是不懂辯證邏輯,有時是把生活邏輯混同于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的完美取代了生活邏輯的複雜,缺乏辯證邏輯的思維和多維的視角,對事物的多面性、視角的多維性認識不夠,一條道跑到黑,而且在錯誤的门路上跑到黑。所以當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特別是學生認識有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她的邏輯起點在哪裏,她的邏輯方式是什麽,這樣才有可能讓她接受,這個時候只有改變了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她才會認同你的原理。

五是課程思政的“術”與“道”的問題。

我們講的原理要說服學生,必須要在這兩方面下功夫:這就是要领和形式要吸引人,原理和內容要說服人。現實的問題重點在于,我們的原理有一大堆,但我們许多的時候欠缺的是要领,欠缺把這些原理讓學生接受的有效要领。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础途徑還必須在了解和聯系學生方面下功夫。要想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事情,必須要真實全面的去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正當合理的需要,同時我們要引導和創造學生的需求。我們要把黨和國家的要求轉化成學生的自覺需求。我們在事情的具體要领上,在提倡中引導,在教育中灌輸是我們老師的長項,但如何在互動中滲透,在撬動中嵌入,在否认當中糾正,這個做的就比較差,這是我們要改進的重點。另外,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達到育人的目的,我認爲我們在這幾個方面還是需要改進的:一是如何對每個學生送去個性化的人文關懷;二是如何用先進的思想觀念去助力她的快速成長;三是如何發揮朋輩之間的相互促進的教育作用;四是如何在教育過程充实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其自身價值;五是我們教師如何開展平等地以尊重爲前提的教育;六是我們如何能夠進行給學生解決專門性問題。總之,不管是課程思政也好,還是思政課程也好,我們都必須把育人貫穿在全部的過程當中。我們所有的教書活動都有育人的任務,所有的課程都有思政的使命和責任。我們育人目標存在于學校所有的治理、教學、科研、服務之中,學校所有人的所有活動都必須圍繞著立德樹人這樣的基础任務來展開。這就是我對課程思政問題的一個很粗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