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凭据全国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要求,12月19日中华PP电子学院在北京西藏大厦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家庭学科研讨会。本次聚会会议邀请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家庭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机关企事业单元、各级妇联从事家庭事情的相关人员,社区、社会组织等从事家庭建设的一线事情者,对新时代家庭观、家庭学科理论构建、家庭家教家风在下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家庭教育指导、家庭中的托幼养老等重点社聚会会议题进行探讨。相较于前四届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更聚焦于探讨新时代家庭观的理论内涵,宣布中华PP电子学院家庭建设研究院开展家庭研究的最新理论结果,探讨在高校设置家庭领域的学科专业人才培養体系,分享家庭家教家风在下层社会治理中的名贵实践经验。

家庭學科建設必須堅持和貫徹新時代家庭觀
中华PP电子学院\全国妇联幹部培訓学院党委书记、家庭建设研究院院长李明舜教授在聚会会议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回覆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家庭、怎样建设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的重大问题,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宽广的社会视野,贯串了历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中国逻辑,缔造性地运用和生长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我们新时代做好一切家庭事情的科学指南。
李明舜認爲,新時代家庭觀是習近平總書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要领論,對家庭的功效、职位、發展趨勢以及家庭建設的內容、途徑、價值取向等基本問題做出的科學分析和归纳综合。其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础任務則是要立德樹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焦点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的重要論述,特別是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等;從本質來看,是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在家庭領域的體現和要求;現實作用則是新時代家庭建設的行動指南。
李明舜强调,我们要以新时代家庭观为指导,深化和升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家庭观的富厚内涵,系统阐释新时代家庭观的理论渊源、历史渊源、文化渊源、实践渊源,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家庭建设与生长的目标任务、路径要领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入研究新时代家庭建设与生长的阶段性特征,不仅对新时代家庭建设与生长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政策性、对策性研究,而且不停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归纳综合出有纪律性的新实践,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家庭建设与生长提供科学理论指南。我们要以新时代家庭观为指导,不停完善推动新时代家庭建设与生长的体制机制和执法政策体系。我们要以新时代家庭观为引领,推动家庭教育法的制定,推动“十四五”期间家庭建设与生长计划的制定,推动各项执法规则政策制定时纳入家庭视角;我们要以新时代家庭观引领民法典特别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续编的实施,引领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引领有关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家庭掩护划定的实施。我们要以新时代家庭观为指导,探索和建构新时代家庭领域的学科专业人才培養体系。新时代的家庭建设与生长需要建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更需要掌握家庭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探索和建构新时代家庭领域学科专业的人才培養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积极建议和推动将家庭学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目录,将新时代家庭观纳入各级党校重要培训内容。

中华PP电子学院\全国妇联幹部培訓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教授为聚会会议致辞
主動结构家庭領域的學科與專業建設
2020年,中华PP电子学院家庭建设研究院在家庭学科建设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家庭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孙晓梅教授介绍了今年学院向教育部提交新增家庭学本科专业论证情况。建设家庭学专业,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的家庭生长趋势,培养家庭建设专业人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下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需求,推动和建设家庭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第一,专业设置切合国家战略需求。加速家庭学专业和院系建设,主动结构人民美好家庭建设和国家、社会治理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切合国家战略需求。中华PP电子学院作为全国妇联主管的中央下属高校,家庭学是学校“十三五”计划重点生长的专业领域,设置家庭学专业,切合中华PP电子学院专业结构和生长定位。第二,人才培養切合社会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家庭事情已经涵盖了家庭中的儿童教育、婚姻家庭调整、执法权益、母婴保健、康健服务、吃穿住用等内容,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家庭视角和家庭事情知识及要领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办学基础切合专业申办基本条件。设置家庭学专业,可以与学校社会事情、社会学、女性学、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进行跨学科融合,渗透培养,既富厚学校现有学科体系,又有利于促进综合性、跨学科人才培養。学校拥有一支家庭学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围绕婚姻家庭、妇女生长和儿童教育等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学科生长态势,具备家庭学专业办学条件。此外,在2020年,中华PP电子学院家庭建设研究院在家庭学研究与实践推动方面做出了富有结果的探索,如加入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促进男女平等和家庭建设制度机制研究”,肩负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计划2016-2020年》评估事情和“十四五”家庭教育计划(2021—2025年)的制定事情,拍摄“新时代家庭微课”,开发家庭建设专业指导系列课程,编写婚姻家庭咨询师职业技术课程培训包,出书家庭学系列丛书等,这些名贵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为家庭学科研结果向实践的转换积累了富厚的经验。

中華PP电子學院家庭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孫曉梅教授做主題發言
研讨会中,有学者从家庭教育学视角探讨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養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管部副主任、研究员洪明认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是家庭科学化、专业化的基础,通太过析家庭教育学科关系、家庭的教育功效及实现、家长教育角色分析、孩子的受教育角色分析以及家庭教育影响问题研究,在家长教育意识凸显、素质不停提升、对教育影响日益增加的配景下构建出家庭教育学科体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管部副主任、研究員洪明做主題發言
關注家庭家教家風對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張永英提出,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缺乏家庭視角,從治理主體、治理內容、治理目標、治理路徑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構成要素來看,家庭都沒有被放在應有的位置,發揮應有的作用。要注重發揮家庭作爲基層社會治理主體的作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加大對家庭問題的關注息争決,把營造平等、和气、文明的家庭關系作爲評估基層社會治理事情的重要指標,注重發揮家庭作爲德治平台的作用等方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家庭事情體系。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張永英做主題發言
家庭事情是婦聯組織服務大局、服務婦女的重要著力點,也是婦聯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廣州市海珠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蔣薇分享了來自婦聯組織通過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事情,提升社區教育服務社區治理能力的經典案例。海珠區將婦聯組織建設納入基層黨建事情,通過組織聯建、人員聯管、陣地聯用、載體聯創,構建強大的基層組織建設網和家庭教育事情網。通過建微家踐初心,紮實推進黨建帶婦建。以立德樹人爲基础指導思想的“1”,科學統籌社區與家庭的“2”,從當前親子迫切需要提升的科學育人、心理康健、親子溝通、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理性上網6個維度,創建社區家庭教育“1+2+6”模式,形成“家校社”共建共育新花样,提升社區教育服務社區治理的能力,助力社區實現善治。

廣州市海珠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蔣薇做主題發言
家庭教育理論發展水平與實踐探索力量顯著提升
研讨会搜集了多位海内知名的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践推广机构,他们从家庭教育政策、家庭教育学科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等几个方面为我们泛起了2020年家庭教育领域的重要进展。中国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出,家庭教育政策建设的法式逐步加速的同时学理的研究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政策及政策体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最终需要从学理上寻找依据加以解决。缺乏家庭教育学理支撑的政策在执行中会遇到阻力而难以实现政策目标。整体上,家庭教育策制定历程中对家庭教育学理的重视水平远远不够,家庭教育学理的研究与分析不足。
家長和兒童的需求是家庭教育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需求和問題爲導向,才气爲家長提供多元化、有針對性的指導服務。中華PP电子學院兒童與發展教育學院副院長陳虹副教授分享了基于“全國家庭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结果,提出當前在我國家庭,怙恃和祖怙恃是育兒的主要力量,多數家長將知識學習放在首位,手機已成爲许多家長的治理工具,家長在家庭教育的時間和經費投入不太充实,面臨缺少管教時間、家庭教育知識不足、養育有焦慮情緒等困難,爲我國家庭教育實踐提出重要參考。

中華PP电子學院兒童與發展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陳虹做主題發言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聚焦精准人群、精准問題,才气爲區域教育脫貧攻堅找准著力點。中國兒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長、研究員霍雨佳在對全國20個欠發達縣5000多個家庭開展的0-6歲兒童家庭教育及指導服務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在留守兒童占比較大的欠發達地區,祖輩難堪教育之責,家庭養育和教育的知識和技术來源單一,舊的觀念和教育要领仍存在,科學兒童觀和家庭教育觀的形成還有一定距離,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需求和獲得存在較大差距,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

中國兒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長、研究員霍雨佳做主題發言
作爲家庭教育五年規劃的會簽單位之一,中國關心下一代事情委員會自建设以來就積極推動我國家庭教育事業發展。中國關心下一代事情委員會辦公室秘書處三級主任科員劉宗順在本次會議中介紹了關工委的家庭教育指導情況,充实發揮廣大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等離退休老同志獨特優勢,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進行家庭教育宣講、創設家庭教育項目、建设高校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舉辦家庭教育發展論壇等,加強家庭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爲推動我國家庭教育事業發展做出重要努力。

中國關工委辦公室秘書處三級主任科員劉宗順做主題發言
學校是家庭教育指導的主陣地。清華大學副研究員、清華大學幼兒園副園長晏紅基于家園共育的實踐探索,通過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分析家園關系現狀,提出思考家園共育質量的影響因素和提高家園共育質量所需要的社會支持。

清華大學副研究員、清華大學幼兒園副園長晏紅做主題發言
未來學校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研究相助高級主管陳麗麗分享了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指導下的未來學校新型家庭教育探索结果,旨在滿足家長和兒童需求,全方位支持家-校-社協同發展創新,構建全員育人新生態,實現未來人才學習能力培養的育人目標。

未來學校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研究相助高級主管陳麗麗做主題發言
建構多樣化、高質量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需要發揮社會力量,整合各界資源。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副總經理應光介紹了新東方作爲社會力量在全國各地積極參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探索,介紹協作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具體做法和基于實踐的思考。

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副總經理應光做主題發言
托幼和養老問題获得持續和深入聚焦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家庭養育矛盾日益凸顯,群衆關于生養經濟成本高、無人照看、影響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後顧之憂,日益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楊菊華教授基于基于供給-需求理論,認爲在新的曆史方位,育兒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非理性提升,社會生活節奏非理性加速,隔代照料難度加大等,推動了已經坍塌的托育服務體系開始再度登場。

中央民族大學楊菊華教授做主題發言
在人口老齡化配景下,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需求滿足離不開家庭養老。南京師範大學王佩副教授結合即將出书的《家庭中的老年照顧》一書,提出當前社會化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養老需求,如何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對老年人的居住環境設計、飲食照顧、日常起居照顧、心理照顧、康複照顧、常見老年疾病護理,以及日常抢救等知識急需普及。

南京師範大學王佩副教授做主題發言
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張斐博士認爲,在我國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的配景下,社會化養老的嚴重不足、家庭養老的天然優勢與中國幾千年的養老文化,配合推動著家庭養老的回歸與重塑。面對家庭養老功效的持續弱化,政府應及時出台政策,加大對家庭養老的支持力度,構建一個穩定的養老保障家庭支持政策體系,夯實我國的養老基礎。

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張斐博士做主題發言
多視角分析家庭問題並貢獻跨學科智慧
學者們結合傳統文化、性別視角、新冠疫情等議題,從差异維度提出家庭建設的方案和路徑。中華PP电子學院女性學系于光君副教授分析儒家“家國同構”的理想圖式,認爲儒家的“齊家”之道爲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文化資源,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要對儒家的“齊家”之道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融入以男女平等爲焦点的先進性別文化。

中華PP电子學院女性學系于光君副教授做主題發言
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郝彩虹博士以西北Z縣YHQ鎮的田野調查資料爲基礎,梳理了西北鄉村監護不足型兒童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深入分析了西北鄉村的性別文化在監護不足型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形成中饰演的角色和作用機制。

中華PP电子學院社會事情學院郝彩虹博士做主題發言
中華PP电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應莉分享了生命視角的家庭舞動教育,提出在生命的差异階段運用舞動的差异功效,發揮其特有優勢,使其成爲終身教育的一種途徑。

中華PP电子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應莉做主題發言
自由培訓講師金铉春結合其即將出书的《家庭情緒治理》一書,提出家庭情緒氛圍對家庭關系的重要影響,人的情緒狀態往往是人心理康健水平的外在表現,只有心理康健的人才气營造出良好的家庭環境。

自由培訓講師金铉春做主題發言
中华PP电子学院家庭建设研究院陈朋博士提出,在后疫情时代,要完善家庭政策体系、明确家庭事情的治理体制、推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養,为家庭防线的构筑提供专业保障。

中華PP电子學院家庭建設研究院陳朋博士做主題發言
會中和會後,與會人員就新時代家庭觀、基層社會治理、家庭學科理論建構、家庭教育指導、托幼養老等相關問題與發言嘉賓進行了交流和互動。

參會人員與發言嘉賓現場互動交流
随着中华PP电子学院家庭学本科专业申报事情的推进,自2015年开始举办的五届中国家庭学科研讨会有了实质性突破,逐步探索和建构出适合新时代生长的家庭领域的学科专业人才培養体系,为我国当前家庭建设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