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中共教育部黨組在《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牢牢掌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加速建设教育强国》,一起来看——

牢牢掌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加速建設教育強國
中共教育部黨組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之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堅持正確辦學偏向”,“是全黨全社會的配合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焦点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確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鬥目標。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對新時代新征程加速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動員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凸顯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以下簡稱“三大屬性”),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以下簡稱“六大特質”),科學回覆了“爲什麽要建設教育強國,建設什麽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這個時代命題,爲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偏向、提供了基础遵循。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強調要全面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三大屬性”,聚焦教育強國“六大特質”,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正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和開放互鑒的國際相助體系(以下簡稱“八大體系”),對加速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在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中,“三大屬性”是基本。這一教育性質理論,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一以貫之,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一脈相承,植根于當代中國教育革新和發展實踐的豐厚土壤。教育的政治屬性,突出強調了教育的偏向性要求;教育的人民屬性,突出強調了教育的價值追求;教育的戰略屬性,突出強調了教育的功效發揮。這三大屬性中,政治屬性是首要,人民屬性是基础,戰略屬性是關鍵。它們雖各有側重,但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內在統一的,需要辯證地、全面地、系統地認識和理解,並在實踐中統籌掌握好。
牢牢掌握教育的政治屬性,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
“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教育具有上層建築的特征,與政治有著內在的一定聯系。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爲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提出“堅定不移的政治偏向”的辦學要求。在1978年全國教育事情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偏向放在第一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的政治屬性,強調:“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看,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維護政治統治、維系社會穩定的基本途徑無一不是通過教育。”
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是教育的基础問題,是教育政治屬性的突出體現,是建設教育強國的焦点課題。我國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基础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沒有哪一項事業像教育這樣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複興和國家崛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政治屬性體現我國教育的基础偏向。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爲基础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偏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等集中體現著教育的政治屬性。它們又相互聯系,最終體現在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上。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後繼有人。牢牢掌握教育的政治屬性,就要越发突出從國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堅定不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實踐看,尤其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加速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焦点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最新结果進教材,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革新創新。打造一批“大思政課”品牌,打造培根鑄魂、啓智增慧的高質量教材,在上好思政課這一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關鍵課程的同時,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德育學科和學科德育協同育人。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提升社會協同力,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將新時代偉大變革乐成案例及其蘊含的原理學理哲理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從而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廣大學生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信心,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切實提升思政引領力。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康健成長。堅持五育並舉、五育融合,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推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實施勞動習慣養成計劃,加速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讓學生肩上有責、眼中有光、心中有愛、腳下有力,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解決複雜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入實施。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把增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事情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历程,贯串课堂教学、科學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磨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牢牢掌握教育的人民屬性,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教育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基础宗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教育,彰顯了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我們把教育事業稱爲“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把廣大教師稱爲“人民教師”,把教師中的傑出代表稱爲“人民教育家”,就是教育人民屬性的生動體現。
1950年,毛澤東同志在《人民教育》創刊號上題詞:“恢複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黎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事情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後習近平總書記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講的這番話,一口氣談到“兩個期盼”“十個更”,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教育。這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真摯深厚的爲民情懷,也爲我們越发深刻認識教育的人民屬性提供基础遵循。
人民屬性體現我國教育的價值追求。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教育是我們黨執政爲民在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群衆史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體現了目的、標准與主體的統一,體現了本體論、價值論與要领論的統一,即堅持人民主體职位,教育發展爲了人民,教育發展依靠人民,教育發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即堅持黨的群衆路線,一切爲了群衆,一切依靠群衆,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爲群衆的自覺行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牢牢掌握教育的人民屬性,就要越发突出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人民至上,堅定不移促進教育革新發展结果更多更公正惠及最廣大人民群衆。從實踐看,尤其是要緊緊抓住教育這一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教育公正,把提高質量作爲緊迫任務,從“有學上”進而到“上好學”,著力提升老黎民的教育獲得感,切實提升民生保障力。
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建设基礎教育各學段學齡人口變化監測預警制度,優化中小學和幼兒園结构。建设“市縣結合”的基礎教育治理體制,因地制宜买通使用各學段教育資源,加強跨學段動態調整和余缺調配。夯實基礎教育基點,深入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工程,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落實和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政策,深入實施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計劃,加強特殊群體教育、幫扶和關愛,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促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特殊教育優質融合發展,形成公正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探索設立一批以科學教育爲特色的普通高中,辦好綜合高中。持續做好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事情。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同时,要努力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撑个性化和缔造性学习的人才培養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引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速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學质量提升,形成康健的教育情况和生态。要以教育评价革新为牵引,让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并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治理体制、保障机制革新,形成人才生长的“立交桥”。
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以資曆框架爲基礎、以學分銀行爲平台、以學習结果認證爲重點的終身學習制度,形成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提升終身學習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學習型都市、學習型社區,建好國家數字大學、國家老年大學,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牢牢掌握教育的戰略屬性,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從世界強國興起更替曆史看,16世紀以來,全球先後形成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5個科學和人才中心,教育與之具有內在一致性,越來越成爲國家強盛的“密碼”和最爲寶貴的財富。
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教育的戰略屬性和戰略职位。在1985年全國教育事情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就指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各級領導要像抓好經濟事情那樣抓好教育事情。”1995年,我國首次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02年,首次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部署;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配合富足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革新”。
戰略屬性體現我國教育的基礎职位。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爲教育的重要使命等,集中體現著教育的戰略屬性。牢牢掌握教育的戰略屬性,就要越发突出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堅持戰略引領、支撐發展,堅定不移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從實踐看,尤其是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著眼長遠看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將建設教育強國作爲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和戰略支撐,從戰略全局謀劃和發展教育,提升我國教育的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和國際影響力。
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实施高等教育综合革新试点,凭据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偏向,分类推进高校革新生长,引导高校在差异领域差异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加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规模,建设科技生长、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
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结合点的奇特优势,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革新。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实施基础学科和交织学科突破计划,全面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在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连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结果,在要害焦点技术攻关上作孝敬,有力支撑高质量生长和高水平宁静。以大任务引领学科生长新偏向、人才培養新模式,建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養相互支撑、发动学科高质量生长的有效机制。
培养各级种种人才。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完善人才培養与经济社会生长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致力于塑造强大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生长政策情况,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生态。
建设重要教育中心。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相助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增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提升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相助,积极加入全球教育治理,为全球教育事业生长孝敬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扩大中外青少年教育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配合体。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黨對教育事情的全面領導,牢牢堅持“三大屬性”,胸懷“國之大者”,紮實實施《綱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以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百舸爭流的奮鬥姿態,將“三大屬性”的基础要求體現到提升“六大特質”、全面構建“八大體系”的過程中,轉化爲加速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加速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來源|《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1日